连日来,佛山、广州等地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,相关话题冲上热搜。据《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(2025年版)》,浙江省被归类为基孔肯雅热防控的Ⅰ类地区,属于高风险区域,存在输入性疫情和本土蚊媒传染病发生的风险。沪苏皖被划为Ⅱ类地区,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。
根据《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(2025年版)》,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 fever,CHIK)是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ungunya virus,CHIKV)感染引起,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我国伊蚊分布广泛,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。
它的临床以发热、关节痛、皮疹为主要特征。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。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。
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。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,降低蚊媒密度;个人应使用蚊香、驱避剂、蚊帐等方式驱蚊、灭蚊和防蚊;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,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。
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、非洲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,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上证速配,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。归国后14天内要做好健康监测,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,一旦出现类似上述症状要及时就诊,并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。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